跳到主要內容

內政部國家公園署玉山國家公園管理處形象標章

Menu
玉山群峰線

生物性意外傷害

昆蟲咬傷

大多數的昆蟲咬傷,只引起輕度的腫痛,其一般處理原則包括:

  1. 用水和肥皂清洗傷口。
  2. 用紗布將傷口覆蓋,並阻止病患搔抓傷口。
  3. 用冷敷以減少腫脹和癢的感覺,但不要在傷口上ˋ直接用冰敷。

但如有以下過敏症候時,則應維持其生命現象立即送醫:

  1. 咬傷部位有灼痛和癢的感覺。
  2. 手掌和腳底發癢。
  3. 頸部和腹股溝處發癢。
  4. 全身性水腫
  5. 全身有蕁麻疹
  6. 呼吸困難
  7. 噁心、嘔吐、暈倒、休克、昏迷。

毒蛇咬傷

症狀

虎頭蜂及蛇類攻擊

虎頭蜂及蛇類攻擊

  • 出血性毒蛇

局部性:立即灼痛、腫脹。
全身性:腸胃道出血、血尿等全身性出血現象。

  • 神經性毒蛇

局部性:較無腫脹。
全身性:2至72小時內有昏迷、呼吸麻痺現象。

治療

  • 用針將刺挑出。
  • 肥皂水或消毒水清洗傷口。
  • 冷敷,減少腫脹及癢。
  • 腎上腺劑中和。
  • 嚴重者立即送醫。
預防
  • 蛇多不會主動攻擊,不可故意招惹挑釁。
  • 登山應著長袖、長褲、長統鞋、手套。
  • 避免清晨或夜間在草叢、石堆處活動。

遇到黑熊

若在野外看到熊,宜保持適當距離,安靜的儘速離開

若在野外看到熊,宜保持適當距離,安靜的儘速離開

  • 若在野外看到熊,而熊尚未發現你,宜保持適當距離,安靜的儘速離開,以免驚擾到熊。
  • 根據研究結果,在臺灣山野中遇到臺灣黑熊的機率--最多不超過0.01次/人天。(也就是一個人在野外若要看到1次黑熊,可能需要100天)
  • 根據研究人員的經驗,野外臺灣黑熊遇到人時的反應有兩種:一為趨避,二為威嚇 (吼叫、站立、甚至向人逼近一小段距離) 之後逃跑。
  • 人熊相遇時,兩者距離較遠時,黑熊多採趨避的行為;兩者距離近時,可能因為黑熊受到驚嚇或感到威脅,會出現威嚇的行為,但若目擊者沒有逼近或表現攻擊的行為,黑熊最後也是往回跑。因此,若在野外遇到熊,為了避免驚擾到熊,宜保持適當距離,安靜的離開或停留於原地,但若黑熊向人逼近,就儘速離開。
  • 不要將食物及垃圾留在山屋或營地,以避免黑熊前往覓食,造成黑熊無意間破壞山屋或園區內的設施,也減低與黑熊相遇的機會。
  • 在行進時,若處於空曠處,可仔細留意四周,若在視野不佳的地方,當稜線轉折的時候,可用力咳一聲、叫一聲,避免與熊不期相遇。(如果附近有熊,讓熊知道:有人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