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內政部國家公園署玉山國家公園管理處形象標章

Menu
玉山群峰線

玉山保育歷程

玉山保育研究

玉山國家公園 臺灣黑熊研究歷程

第1階段 1998-2001年

首次在玉山東部園區大分山區進行野外黑熊族群生態研究
發現達半數的黑熊個體有斷趾或斷掌(8隻/15隻)的現象,且了解臺灣黑熊為雜食性的動物,80%的食物來源為植物。

研究團隊人員背負設備至大分地區

研究團隊人員背負設備至大分地區

捕捉臺灣黑熊個體緊掛無線電發報器,並記錄個體型質及採集樣本。

捕捉臺灣黑熊個體緊掛無線電發報器,並記錄個體型質及採集樣本。

分隔線

  

首次執行臺灣黑熊研究案

玉山國家公園臺灣黑熊之生態與人熊關係之研究文獻
玉山國家公園臺灣黑熊之生態與人熊關係之研究」計畫案封面
玉山國家公園管理處於1998年委託中華民國國家公園學會執行「玉山國家公園臺灣黑熊之生態與人熊關係之研究」計畫案。
日治時期大分駐在所

大分駐在所建築物配置及其機能圖(林一宏繪)

不同時期的大分山屋

「大分」名,舊名打訓(布農語:Dahun、Tahun),於花蓮縣卓溪鄉卓清村之西境山區,即中央山脈東側之玉山國家公園核心地區,地處河岸階地,緊鄰闊闊斯溪。

大分山屋(黑熊研究站)

2002年大分山屋(黑熊研究站)

興建現代化鋼骨鐵皮太陽能研究站。

大分山屋研究工寮

1998年大分山屋研究工寮

黑熊研究團隊利用殘存建材建立研究工寮。

自從臺灣黑熊研究小組在大分設立研究站,大分山區已成為研究青剛櫟與臺灣黑熊的據點,這裡有許多野生動物的足跡,也發現許多啃碎的果實、樹幹的爪痕、折斷的樹枝、及地上的排遺。

第2階段 2006-2009年

調查大分地區青剛櫟(Quercus glauca Thunb.)的物候週期及結實情形,結果顯示青剛櫟的結實狀況會影響黑熊的活動模式,並且發現在青剛櫟結果季節,黑熊會增加夜間的活動頻度。

大分山區的殼斗科森林

大分山區的殼斗科森林

研究團隊進行地面三角定位無線電追蹤臺灣黑熊

研究團隊進行地面三角定位無線電追蹤臺灣黑熊

第3階段 2010-2015年
記錄個體及採集臺灣黑熊血液、毛髮等樣本

  

分析大分地區黑熊排遺DNA,共辨識出139隻個體。青剛櫟結果季,共蒐集725排遺DNA樣本分析,共辨識出139隻個體(資料來源:朱有田/黃美秀研究團隊)。另進行高山型國家公園黑熊痕跡調查,玉山、太魯閣及雪霸國家公園當中,在玉山國家公園發現的黑熊痕跡比
例高於其他國家公園。

第4階段 2016-迄今

臺灣黑熊教育增能培訓-從山林走向街頭的黑熊保育」科普系列講座

2016年8月辦理「臺灣黑熊教育增能培訓-從山林走向街頭的黑熊保育」科普系列講座,共計3場

進行臺灣黑熊保育推廣宣導暨經營管理,辦理臺灣黑熊科普系列講座,開發黑熊文宣品,加強灣黑熊知識的普及推廣。持續進行臺灣黑熊的野外研究調查並培訓公民科學家監測東部園區的野生動物

紅外線自動相機照片

紅外線自動相機照片

公民科學家教育訓練

公民科學家教育訓練

2019年公民科學家培力工作坊大合照

2019年公民科學家培力工作坊大合照

2019~2021年鳥瞰臺灣黑熊:玉山國家公園人造衛星追蹤生態監測計畫契約

2019~2021年鳥瞰臺灣黑熊:玉山國家公園人造衛星追蹤生態監測計畫契約

臺灣黑熊保育歷程

臺灣黑在1989年依據野生動物保育法列為瀕臨絕種保育類野生動物,玉山國家園管理處考量臺灣黑熊在生態系中扮演著關鍵物種的角色,加上保育瀕危物種刻不容緩,且當時在臺灣不管是黑熊的野外族群調查、或是遺傳基因之研究等資料,均為闕如,因此在1996年成立「黑熊專案保育小組」,由保育巡查員林淵源等人協助當時在美國明尼蘇達大學攻讀博士的黃美秀教授等專家學者投入臺灣黑熊的野外調查,1998年進行臺灣黑熊相關研究,包括捕捉繋放,無線電蹤及外線自動相機監測,分析臺灣黑熊活動範圍與生態,並建立臺灣黑熊保育網站,積極宣導國人臺灣黑熊的保育觀念,這些資料也慢慢地揭開臺灣黑熊野外族群的神秘面紗,經過本處與專家學者多年的努力下,今日在玉山的園區,研究人員已能利用紅外線自動照相機監測並經常拍到臺灣黑熊的身影,這顯示國家公園棲地維護的成果,以及玉山國家公園的保育作為對臺灣黑熊族群存續的重要性。

分隔線

  

歷史大事件 - 含數位典藏資料

「臺灣黑熊」動物標誌完成著作權登記。

   

1992年

「臺灣黑熊」動物標誌完成著作權登記。                       

1996年

  • 成立「黑熊專案育小組」長期進行黑監測、研究及保育工作。

1997年

  • 於東部園區米亞桑溪流域進行查,拍攝到臺灣黑熊野外活動的真實畫面,並出版「臺灣黑熊奇遇記」生態影片。

1998年

  • 臺灣首次臺灣黑熊野外生態研究計畫。在大分地區捕 捉繫放第一隻熊,取名為Dilmuu(呆姆),為體重65公 斤斷掌成年母熊,並繋掛無線電發報器進行後續個體研究追蹤。

1999年

  • 臺灣黑熊由全民選為臺灣最具代表本土野生動物
  • 以直升機追蹤1998年繫放的臺灣黑熊,為國內保育監 測豎立新的里程碑。

2004年

  • 完成「玉山國家公園臺灣黑熊保育網站規劃及建置」計畫案。
2009亞洲黑保育國際研討會

   

2009年

與行政院農業委員會特有生物研究保育中心等相關單 位共同主辦之「2009亞洲黑保育國際研討會」,邀 請來自15個家30多位的專家學者及國內相關學者參 與研討發表。

2011年

  • 玉山西部園區發現黑熊蹤跡,並發布新聞稿「玉山主 峰線孟祿亭及塔塔加灣黑熊出沒-登山請結伴同行」加強宣導。

2012年

  • 辨理玉山、雪霸及太魯閣國家公園臺灣黑熊跨域整合工作坊。

2013年

  • 南安管理站保育巡查員3人執行馬博東段長程巡山護管 工作,於米亞桑溪下游步道奇遇臺灣黑熊。

2014年

  • 東部園區(南安及瓦拉米)辦理「黑熊保育及族群監測研習會」。

2015年

  • 國立屏東科技大學黃美秀和臺灣大學朱有田教授團隊以DNA鑑定技術,歷經8年調查首度確認大分山區臺湾黑熊的族群數量至少139隻。
黑熊的米亞桑繪本

   

2017年

出版《黑熊的米亞桑繪本》
透過布農族爺爺回憶從年輕時遭遇黑熊的經驗、協助臺灣黑熊研究的心路歷程,希望讀者瞭解野外臺灣黑熊的困境及傳達正確的保育觀念。

南安遊客中心臺灣黑熊生態展示區

   

2018年

完成南安遊客中心臺灣黑熊生態及人熊關係相關的展示。

臺灣黑熊族群監測及經營管理論壇

    

2019年

合辦「建立亞洲地區熊類群族監測指導方針工作坊」暨「臺灣黑熊族群監測及經營管理論壇」。

2020年

  • 辦理玉山國家公園臺灣黑熊人造衛星追蹤暨生態監測 計畫案,第1次於玉山西北園區進行灣黑熊捕捉繫放。
  • 為減少人與野生動物衝突,於塔塔加遊客中心設置友 善生態垃圾桶(防熊裝置)。

特別感謝:台灣黑熊保育協會與國立屏東科技大學黃美秀教授團隊協助提供文稿、照片及實體標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