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研究緣起
本研究對玉山國家公園東部園區偶蹄目
動物與台灣黑熊進行調查,並統合過去兩年的監測資料,探討
動物群聚內個別物種之分布與相對量的現況與變遷。
二、 研究方法及過程
本研究以步行調查與自動相機記錄的方式,對玉山國家公園東部園區南安
登山口到大分,以及大分以內山區的偶蹄目
動物與台灣黑熊進行調查。並利用2003年至今之自動相機的紀錄,檢視與研析水鹿個體的豐腴程度。
三、 重要發現
本年度受颱風等天候影響,僅完成四次野外調查,於南安
登山口至大分山區各段調查樣線上,共紀錄11 種野生
動物的各類活動跡象2756 筆,影像紀錄819筆。各類活動跡象中以排遺紀錄最多,對各類
動物皆然,而獼猴與山羌可藉由叫聲察覺。
研究區內四種偶蹄目
動物與獼猴主要出沒的區段有別。不同植被區段
動物的出現率有別,以闊葉林區段所見
動物的出現率較高。冬末春初四種偶蹄目
動物在步道附近活動的頻度較高,而獼猴數量的變化不大。1 月及4 月瓦拉米段山羌痕跡紀錄遠低於其他3 區段,可能受遊客與步棧道施工的影響。
利用自動相機在761.1 個工作日中共取得84 捲有效底片,四種偶蹄目
動物與台灣獼猴在四區段被紀錄到的相對頻度有別。山羌與獼猴的出現率在四區段皆高,但在大分山區皆低於水鹿的出現率。
比較三年資料,本年度大分山區段山豬活動痕跡增加,全線獼猴紀錄亦增,且以大分段較多。本年度有紀錄之自動相機樣站比例較低,而隨架設時間的增加,個別相機樣站對各類
動物的紀錄有減少的趨勢。
本年度共紀錄到台灣黑熊的活動跡象22 筆,其中排遺紀錄佔13 筆,9 筆資料為爬樹覓食後所留下的折枝或爪痕紀錄,自動相機樣站有4 筆紀錄。過去於研究區發現過瘦的水鹿的現象,經重新檢視相片中的影像發現,僅有少數個體有明顯過瘦的情形。另曾在抱崖與大分山區紀錄到染有皮膚病的長鬃山羊3 隻次。
本年度調查期間於研究區內進行的相關工程,計有大分山屋附近的水源設置的工程、大分段棧橋的整修與砍草的工程、與大分N 段的吊橋工程。這些工程在六月與十一月兩次調查間進行。比較各區段或路段四次調查的資料,多種
動物在十一月調查中被紀錄到的資料數較少,然許多減少的狀況在六月已可見到,或是不僅見於大分N 段,故而不一定與工程進行帶來的干擾與衝擊直接有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