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研究緣起
台灣地區成立國家公園的目的是要提供生物棲息環境以保育國家公園區內的自然資源,並提供做為教育、遊憩及研究的場所。玉山國家公園,涵蓋南投、嘉義、高雄、花蓮四縣,面積105,490公頃,東西寬約43公里,南北長約39公里。具有台灣地區最高峰的高山生態景觀之國家公園,區內自然資源非常豐富,是國內理想的高山自然研習中心。
塔塔加地區位於玉山國家公園西北方,幅員遼闊且多山陵是攀登玉山群峰的重要出入口,然而80年元旦新中橫公路通車,加上同年4月玉山國家公園塔塔加遊客中心開放後,前來塔塔加地區旅遊的遊客量遽增,遊客活動對當地生態環境所帶來的衝擊是個值得探討的問題,因此生態環境監測成為塔塔加地區的研究重點。過去三年間,玉山國家公園保育課曾調查塔塔加地區的蝶相變化,並就塔塔加地區的蝴蝶篩選出優勢的高山蝶種作為指標物種,同時建立指標蝶種的監測技術,以進行塔塔加地區之環境監測。同時也在2006年,進行塔塔加鞍部的蝶道消長監測,在監測過程發現塔塔加地區的蝶道,除了高山性蝶種外, 尚包括許多斑蝶種類固定地由水里、東埔方向飛越塔塔加鞍部,往楠梓仙溪方向飛去,因為種類及數量都極為多樣而形成蝶道,是塔塔加地區重要的賞蝶資源。
本研究以過去建立的資料為基礎,除了進行塔塔加地區賞蝶資源詳細發生週期之監測,以作為導覽解說之經營參考資料。尚進行塔塔加地區新中橫路段不同遊憩設施路線之指標蝶種的監測,並於塔塔加鞍部進行斑蝶標放,追蹤探討塔塔加鞍部斑蝶類之來龍去脈,以確定塔塔加鞍部在全島斑蝶移動上的重要性。同時進行塔塔加地區車禍死亡
動物資料收集,除了建立當地基礎生態資料外,並進行遊憩對當地生態環境衝擊的監測,以做為未來經營管理參考。
二、研究方法及過程
本研究方法包括蝶相調查、車禍死亡
動物資料建立,各方法詳細內容如下:
一、蝶相調查:
本研究包括塔塔加鞍部賞蝶資源的監測、新中橫沿線不同遊憩設施路段之蝶相穿越線(transect)調查,及塔塔加鞍部過境斑蝶的標放。
a.塔塔加鞍部賞蝶資源的監測
塔塔加鞍部為蝶類穿越障礙必經之地,因此除了定居之高山性蝶種外,常有擴散性的斑蝶及平地物種經過。本研究以塔塔加鞍部座標(N23°28' 39.1"、 E120°53'30.5")為中心,其相關位置如圖1所示。每隔三週在晴天無風之日,上午7時蝴蝶開始活動起 (冬季則8時,確實時間將視現場調查狀況調整),調查塔塔加鞍部中心點方圓半徑10公尺範圍內蝴蝶種類、數量、行為、與其他動植物交互作用關係及氣候資料。調查時間持續至起霧後蝴蝶不再出現活動為止,紀錄時間以小時為區隔單位,同時收集年週性與日週性資料。當場無法辨識之蝶種及植物,則採集後對照圖鑑。
b.蝶相穿越線(transect)調查
沿新中橫沿線,共選擇二條距離為1公里的蝶相調查穿越線。
路線一、遊客中心至東埔山莊入口
本穿越線起點為塔塔加遊客中心大門口,其座標為(N23°29'22.4"、 E120°52'56.0"),沿台18線往西方向經
登山口至上東埔山莊入口處之停車場為止,終點處座標為(N23°28'58.8"、 E120°52'38.7")。本段為塔塔加地區停車場所在位置,屬遊客干擾較為嚴重地段。車道兩側與蝴蝶活動關係較密切之植栽有褐毛柳、虎杖、台灣澤蘭、黃苑及白花三葉草。
路線二、東埔山莊入口至新中橫94K之氣象雨量遙測站
本穿越線起點為上東埔山莊入口處之停車場,其座標為(N23°28'58.8"、 E120°52'38.7"),沿台18線往西至新中橫94K之氣象雨量遙測站,終點處座標為(N23°28'49.9"、 E120°52'14.2")。本段與路線一有相似的生態環境,車道兩側與蝴蝶活動關係較密切之植栽亦為褐毛柳、虎杖、台灣澤蘭、黃苑及白花三葉草等。本段為新中橫過往車輛必經,但並無遊客停車設施。
每隔三週在晴天無風之上午8-11時 (冬季為9-12時)之間,沿選定之穿越線進行蝶相調查。調查項目包括穿越線兩側10公尺內目測法可見到之蝴蝶種類、數量、行為、與其他動植物交互作用關係及氣候資料。當場無法辨識之蝶種及植物,則以捕蟲網採集後對照圖鑑。
C.塔塔加鞍部過境斑蝶標放(Mark-Release-Recapture)
於塔塔加鞍部進行賞蝶資源監測時,如遇斑蝶科之青斑蝶與紫斑蝶類,其中包括淡色小紋青斑蝶(Tirumala limniace (Cramer))、小紋青斑蝶(Tirumala septentronis (Butler))、 姬小紋青斑蝶(Parantica aglea maghaba (Fruhstorfer))、小青斑蝶(Parantica swinhoei (Moore))、青斑蝶(Parantica sita niphonica (Moore))、琉球青斑蝶(Ideopsis similis (Linnaeus))、圓翅紫斑蝶(Euploea eunice hobsoni (Butler))、端紫斑蝶(Euploea mulciber barsine Fruhstorfer)、斯氏紫斑蝶(Euploea sylvester swinhoei Wallace & Moore) 及小紫斑蝶(Euploea tulliolus koxinga Fruhstorfer )等,以捕蟲網加以捕捉,測量其前翅長及新鮮度後,以油性簽字筆在其兩側後翅寫上Yu號及TA日期並加以記錄,例如5月31日第一隻則為Yu1、TA0531,YU1代表玉山1號,TA0531代表塔塔加5月31日,然後是放以追蹤其移動資料。
2. 車禍死亡
動物資料建立
a.以塔塔加
登山口前後兩端各2公里之公路為樣區,調查期間每日清晨7-8時之間,於新中橫公路從夫妻樹至石山服務站,沿途收集因車禍死亡或因道路阻礙無法存活之
動物屍體。
b. 將屍體初步以固定液保存,再將屍體攜回實驗室製作標本加以辨識建立資料庫,無法製作標品之樣本則依法焚毀。
3. 整理監測資料,分析較可行的長期監測技術,並撰寫報告
三、重要發現
1.蝶相調查:
96年度自元月到12月為止在塔塔加地區三條穿越縣,再加18次塔塔加鞍部蝶相活動日週性調查,共記錄86種7216隻次蝴蝶。
其中路線ㄧ35種326隻次蝴蝶,Shanon生物多樣性指數為2.41;路線二 36種538隻次,Shanon生物多樣性指數為2.01;塔塔加鞍部在穿越線調查上紀錄40種1884隻次,Shanon生物多樣性指數為1.82;而以塔塔加鞍部蝴蝶種類及隻次最為豐富,但是因為飛越塔塔加鞍部的紫斑蝶類數量過多,造成族群分布不均勻因而降低其Shanon生物多樣性指數。
路線ㄧ比路線二含有較多蝶種及數量,但路線ㄧ多停車場開闊地,有較多活動於開闊地的草原性蝶種,而路線二則包含較多白尾黑蔭蝶(Zophoessa dura neoclides)及玉山蔭蝶(Zophoessa niitakana)兩種高山性蝶種,顯示該區較具高山生態環境特色。路線ㄧ跟路線二在玉山蔭蝶及阿里山琉璃小灰蝶(Celastrina oreas arisana) 兩種指標物種的數量波動都呈穩定狀況,顯示該地區受干擾影響不顯著。路線三塔塔加鞍部的蝴蝶種類及隻數都最高,但Shanon生物多樣性指數反而最低為1.82,原因為塔塔加鞍部是蝶道穿越點,常有單一物種大量出現而影響生物多樣性指數的分布,其中斯氏紫斑蝶(Euploea sylvester swinhoei)單一物種的數量就超過1000隻,與其他物種數量差異懸殊。
2007塔塔加地區蝶相族群分布中最優勢的9種超過100隻次以上,依序為玉山蔭蝶Zophoessa niitakana 1983隻次、紫斑蝶類Euploea spp. 1135隻次、斯氏紫斑蝶Euploea sylvester swinhoei 1015隻次、(Other Parantica or Tirumala SPP.) 495隻次、青斑蝶Parantica sita niphonica 482隻次、阿里山琉璃小灰蝶Celastrina oreas arisana 481隻次隻次、高山粉蝶Aporia agathon moltrechti 363隻次、小紋青斑蝶Tirumala septentronis 184隻次、大紅紋粉蝶Byasa polyeuctes termessus 108隻次。可見塔塔加鞍部優勢蝶種以本研究過去篩選之高山指標物種玉山蔭蝶及阿里山琉璃小灰蝶兩種,再加上移動性的紫斑蝶類及青斑蝶類為主。同時高山性的高山粉蝶及分布廣泛的大紅紋鳳蝶,也是塔塔加地區優勢蝶種,未來可開發為賞蝶資源。
其他尚有紅紋鳳蝶Pachliopta aristolochiae interposita等21種族群量僅出現1隻次,屬稀有種類,可見塔塔加鞍部蝶相差異懸殊。
在鞍部賞蝶資源波動上顯示從四月份起塔塔加鞍部依序有長鬚蝶( Libythea celtis formosana)、緋蛺蝶( Nymphalis xanthomelas formosana)及高山粉蝶( Aporia agathon moltrechti)持續發生到七月,且在五月份後塔塔加鞍部移動性青斑蝶類及紫斑蝶類開始發生,其中五月中旬至六月以斯氏紫斑蝶為主的移動性斑蝶類由北往南飛越塔塔加鞍部蔚為當地特殊生態景觀。夏季時蝶種豐富,除了玉山蔭蝶、阿里山琉璃小灰蝶、高山粉蝶等優勢高山性蝶種外,尚有許多夏季活動蝶種,大紅紋鳳蝶是常見蝶種。九月份後則是以往南飛越塔塔加鞍部的青斑蝶類與紫斑蝶類,為重要賞蝶資源。
在日週性方面,本年度共完成18次有效日週性調查資料,塔塔加鞍部蝴蝶活動日週性受溫度影響,通常在天亮後就會開始活動,上午9點氣溫回升後活動漸趨頻繁,無論蝴蝶種類或是活動頻率都在在10-11時之間達高峰,然後持續到塔塔加鞍部起霧或下雨為止,18次日週性紀錄在15時後未再記錄蝴蝶活動。因此建議晴天上午10-11時之間為塔塔加鞍部賞蝶較適宜時間。
18次日週性調查蝶種及活動隻次累積情形,無論是蝴蝶種類或是活動頻率,累積至14時後就不再增加,因此14時後並不適合賞蝶。單日累積蝴蝶種類最多者為7月14日35種,而累積蝴蝶隻次則以10月24日843隻次為最多。
在塔塔加鞍部過境斑蝶標放部份,本研究共標放10種162隻過境斑蝶,本年度標放10種斑蝶科162隻,涵蓋台灣地區現有紀錄之紫斑蝶及青斑蝶類,共有紫斑蝶類4種、青斑蝶類6種。其中圓翅紫斑蝶(Euploea eunice hobsoni) 3隻、端紫斑蝶(Euploea mulciber barsine)15隻、斯氏紫斑蝶(Euploea sylvester swinhoei) 59隻、小紫斑蝶(Euploea tulliolus pollita ) 20隻、琉球青斑蝶(Ideopsis similis similes) 9隻、姬小紋青斑蝶 (Parantica aglea maghaba)4隻、小青斑蝶(Parantica melaneus swinhoei)15隻、青斑蝶(Parantica sita niponica )7隻、淡小紋青斑蝶(Tirumala limniace)1隻及小紋青斑蝶(Tirumala septentronis) 29隻,其中斯氏紫斑蝶是七月份飛越塔塔加鞍部移動性斑蝶的主要族群。
標幟紀錄可作為往後追蹤斑蝶移動依據。其中除了6月22日兩隻端紫斑蝶由南往北飛外,其餘160隻斑蝶無論季節都由北往南飛越塔塔加鞍部,與台灣其他地區紀錄之紫斑蝶移動方向略有不同。本文同時針對標放斑蝶之新鮮度、破損情形及雌蝶交配與否探討塔塔加鞍部標放斑蝶與台灣其他地區斑蝶聚集情形進行初步探討。
紫斑蝶之週年活動性中4月間之雌蝶多數老舊且受精孔封閉,應該是前ㄧ年越冬個體,5-6月份個體多為新鮮,且雌蝶多受精孔大多尚未封閉,應該是新發生個體。青斑蝶類週年活動性與紫斑蝶有相同趨勢。
在車禍死亡
動物調查方面,本年度在夫妻樹及石山工作站間發現車禍死亡
動物4隻,其中96年5月6日23日在座標(29’54.8”,120°53’02.4 ”) 、路標143.9K、海拔2540公尺處,發現栗背林鴝(Tarsiger johnstoniae)。96年5月13日在座標(23°29’16.9”,120°52’42.5 ”)處,發現長尾鼩鼱(Soriculus fumidus Thomas)ㄧ隻。96年7月13日23在座標(23°28’507”,120°52’21.7 ”) 93.8K發現無法辨識之鼠類屍體ㄧ隻。96年7月13日23日在相同位置發現無法辨識鳥類屍體ㄧ隻,其分布位置如圖15與往年有相同趨勢。時間多數在5-7月之間, 應與氣候溫度有關。
四、主要建議事項
本研究之主要建議事項包括以下5點各詳述如下:
1. 塔塔加鞍部蝶相調查與往年有相同趨勢,指標物種族群穩定,顯示當地環境穩定。但塔塔加地區
登山客及一般遊客人數仍然不少,建議持續進行蝶相監測,以了解遊客衝擊狀況,作為經營管理參考。
2. 塔塔加鞍部蝴蝶日週性活動,從上午7點後在氣溫約10℃時就有高山蝶種開始活動,11時前後最為活躍,建議10-11時前後為賞蝶較佳時段,下午2時後則不適宜賞蝶。
3. 6月份為紫斑蝶大發生時段,其中最大族群為斯氏紫斑蝶,且個體新鮮雌蝶授精孔多數尚未封閉,顯示其為新發生個體,可開發為解說資源。
4. 青斑蝶及紫斑蝶纇標放,可了解塔塔加鞍部過境斑蝶與週邊地區蝶相發生的關係,目前參與標放的單位與組織漸多,建議塔塔加地區持續進行長期移動性標蝶標放工作。
5. 車禍死亡
動物調查可反應遊客遊憩行為與
動物活動情形,建議列為例行性工作長期進行調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