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研究緣起
玉山國家公園西側地區哺乳
動物野生
動物資源豐富,也是保育類台灣黑熊的重要棲息生境,但此區也是園區遊憩壓力最大的地點之一。有鑑於自然資源的監測對於野生
動物經營管理的重要性,本研究藉由利用傳統的
動物資源調查法,以及近年來漸廣被利用的自動相機照相技術,於楠溪林道進行哺乳
動物的族群監測,以期瞭解該地區中大型哺乳
動物之相對豐富度及分佈現況,並和前期(王穎 1996)之調查結果比較,以評估該地
動物資源的族群變動,從而強化玉山國家公園中大型哺乳
動物之保育及經營管理效能。
二、 研究方法及過程
2004年四月至十二月期間,本研究採用
動物痕跡(Sign count)調查法,以及紅外線自動照相機(Camera trapping)技術,調查玉山國家公園楠梓仙溪流域地區的較大型哺乳
動物資源。前者主要記錄楠溪林道沿線發現的
動物活動痕跡,包括
動物叫聲、排遺、目擊、屍骸等,並記錄發現之時間、地點、植被等相關資料。此外,我們使用25台自動照相機系統進行資料收集,每3至4個星期至各樣點收集已拍攝完畢之底片,並進一步分析所拍攝的物種及時間。
三、重要發現
本研究於玉山國家公園楠溪林道地區總共記錄20種非飛行性的哺乳
動物,其中有4種為台灣特有種。和八年前的調查結果(王穎 1996年)比較發現,楠溪林道地區哺乳
動物的豐富度和分佈均有增加的趨勢。本研究比前期所記錄的物種數多4種,並且記錄到之前未曾發現的麝香貓、長吻松鼠、天鵝絨鼠、刺鼠、台灣森鼠、高山白腹鼠,但本研究則未發現之前曾記錄的台灣野兔。此外,從與其他地區的研究結果之比較來看,楠溪林道地區的哺乳
動物資源相當豐富,尤其是較大型的
動物,如山羌、水鹿、台灣野豬等。
四、主要建議事項
玉山國家公園楠溪林道地區的哺乳
動物資源十分豐富,是進行長期研究及教育的極佳場所。由於非法狩獵的活動仍然發生,人為活動對該地區野生
動物的影響仍不甚清楚,因此持續性的長期研究,監測樣區的動、植物資源,以及各種潛在性的人為干擾活動,則為瞭解該地自然資源的變動以達永續經營管理目的的必要途徑,其中瀕危的台灣黑熊便是一例。除了持續及加強對資源的監測,以及建立系統性的資料庫之外,進一步整合所收集的資料以和其他相關研究做比較分析,探討影響
動物資源分佈的可能因素,則更可以提供國內保護區系統重要的經營管理參考。